腸道細菌影響腦部 便秘患者廿年後患柏金遜症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9/03/19 14:26

最後更新: 2019/03/19 19:03

分享:

分享:

中大研究發現,柏金遜症的預防措施提前20年進行的可能性。(陳靜儀攝)

中大自2014年進行全球首個「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(RBD)」的家庭研究,發現RBD患者的直系親屬,患上RBD、柏金遜症和其他腦神經系統退化疾病的風險,是一般家庭的3至6倍。研究亦發現柏金遜症的預防措施提前20年進行的可能性。

RBD俗稱發夢期夢遊,當患者作情境逼真的惡夢,會作出與夢境一致的動作和言語,且多帶有暴力傾向,過去有患者傷害枕邊人,亦有患者因墮下床而導致四肢癱瘓。過去有報告指出,RBD患者演變成包括柏金遜症在內的腦退化症,機率高達9成以上。

中大研究自2014年進行,共招募了102位患有RBD的病人,89位健康人士,與791為他們的直系親屬。研究發現,RBD患者直系親屬患上RBD和柏金遜症的機率較正常人高出約6倍。

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助理教授張繼輝博士指,是次研究發現RBD可能是有遺傳基礎的疾病。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系主任榮潤國表示,是次研究的重要性在於RBD的直系家屬可提早知道風險,甚至可提早20年介入治癒,未來會進一步擴大研究規模。

現年82歲的樂女士在66歲確診RBD,並因此多度受傷。樂女士憶述,曾在夢中遭歹徒搶劫,當時她在夢中拼命追趕,但歹徒越走越遠,情急之下,她一腳踢向歹徒,豈知現實中卻是一腳踢向牆壁,右腳趾亦因此骨折。另外亦曾試過在夢中前行,最後墮下睡床致頭破血流。樂女士現年59歲的兒子,1年前確診患上RBD,他表示曾因RBD發作,將枕邊的妻子打傷。

現時RBD並無法根治,只能靠藥物抑制。研究團隊指,大約60%至80%患者的夢境動作,可通過藥物治療得到良好改善。樂女士和兒子在求診服藥後,病情亦大有好轉。

另外,榮潤國又表示腸道內的細菌或會影響腦部,並逐漸影響運動能力,造成手腳僵硬、動作遲緩、RBD等情況;研究團隊追蹤便秘初期症狀後,發現部分患者大約20年時間便會出現柏金遜症。中大腦神經科主任莫仲棠教授指,如市民在作息飲食和運動均正常的情況下,突然出現便秘,應及早作大腸鏡檢查,當排除大腸癌等等的風險後,就有機會是柏金遜症的前期徵兆。